本报讯 (记者 金枭枭 陆邱珊)“我们通过科学干预,突破繁殖难关,将银杉开花挂果的年限从50多年缩短到20多年了。”5月18日,在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沙河保护区)青菜坪银杉野外回归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林业高级工程师冯育才高兴地说:“花了23年时间,人工繁殖的银杉终于开花挂果了。”
人工繁殖的银杉顺利开花结果,对于大沙河保护区来说,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意味着减轻了我国特有濒危物种银杉的生存威胁,促进银杉更新,保持种群稳定,也为大面积营造人工银杉林提供种苗保障,维护了大沙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银杉是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第四纪冰期后残留下来的稀世珍宝,被植物学家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据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副教授高超介绍,银杉在植物分类、古生物、古气候、古地质和古生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是需要优先开展保护的濒危植物。
仅分布在广西、湖南、四川以及贵州等地,目前全国的天然银杉近4000棵,其中大沙河保护区有866棵。因为天然银杉林生境严酷、生殖障碍大,种子产量少、发芽率低,幼苗保存率低、幼树竞争力弱,使得银杉种群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银杉,避免物种灭绝,从2000年开始大沙河保护区着力银杉的监测、繁殖和保护工作,先后与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对银杉的种子繁殖开展研究,不断攻破苗木培育和种植栽培技术难关。
同时,对保护区内的天然银杉展开了全面调查摸排,并对各个生长地点的每一株银杉的树高、胸径(地径)、枝下高和冠幅等都要进行测量和记录,定位编号挂牌。对受损或病虫害的天然银杉个体实施特殊的人工救护,采取清除竞争激烈植物、建生物围栏或简易集水池、松培、加固或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大沙河保护区已成功繁殖银杉苗木11600棵,野外回归银杉成活突破4000棵,“增强计划”银杉181棵。
“目前大沙河保护区的天然银杉数量和人工繁殖的数量都是全国最多的。”冯育才说,下一步将不断完善银杉保育和监测体系,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全面对保护区21个天然银杉分布点的现状及栖息地进行调查评估,进一步实施银杉野外回归“增强计划”,不断维护大沙河保护区生物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