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在绥阳县黄杨镇天平村,村民拧开农田边上的水龙头,一块约2亩的水田不多时就完成了蓄水,村民们抢抓时节进行插秧。
据悉,黄杨镇的群裕社区和金子、清溪、天平、茶树四个村的470余亩土地让村民“为难”了几十年。肥力低、地不平、缺水,在村民眼中这些土地集合了“劣田”的全部要素。过去几十年间,村民们只能在这些“劣田”里种上几棵树或撂荒在那里。
如今,实施“旱改水”后,水龙头安装在了田坎上,农机下了田,让“劣田”变成了“良田”。“以前想在这些‘劣田’里种稻谷,都是人工挑水或者抽水机抽水,费时费力。现在好了,打开闸阀就有水来,而且现在都是机耕,我们要把荒地都挖出来种水稻。”村民林俊高兴地说。
“推进‘旱改水’工程是我们今年推进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要严格标准做好‘旱改水’工程,让该工程促农增收。”黄杨镇镇长祝元春说。
走进绥阳县宽阔镇天台村“旱改水”项目建设现场,一眼望去,新建的引水渠纵横交错,轰鸣的挖掘机在田地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在抢抓工期平整土地、垒沟渠、安装管道……现场一片繁忙。
据介绍,该镇370余亩经过提质改造后的耕地,将实现把效益不高的旱地转变成“田成块、路相连、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良田。
“今年国家有‘旱改水’项目在我们村实施,大家都支持。我家改造了2亩地用来种水稻,今年虽然天气干旱,但是一直保持有水到田。”天台村村民田开举说。
宽阔镇副镇长胡云飞表示,接下来该镇将成立一个专业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一支专业的农业生产队伍,指导并落实好“旱改水”项目后期的耕种与管护,发展高质量水稻品种种植,打造宽阔镇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近年来,绥阳县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抓政策机遇,以耕地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片区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旱改水”项目。今年,该县实施的“旱改水”项目共5500余亩,惠及全县15个乡镇(街道)。“旱改水”项目建成后,不仅让土地面貌焕然一新,“整”活了土地、“整”出了美景、“整”富了乡村,还对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黄云 黄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