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林富
赤水,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前属于四川管辖,今其东南面与贵州省习水县相连外,东北、西北、西南与四川泸州接壤。赤水河纵贯全境,河谷地区海拔低,两岸垂直差异性强,87.5%的土地是黄壤和红壤,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适宜茶树的生长,到20世纪80年代,有成片茶园7000多亩,现在仍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主要在大同镇的洞坝山和旺隆镇的云集。
边茶,是我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产自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一种黑茶,专门销往边疆民族地区。古代边茶长途运输较为困难,很容易被压坏或者变质,因此,将边茶发酵、蒸制再紧压制作成紧压茶,即砖茶,它的体积较小容易保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茶叶实行“保证边销”的方针,大力扶持销往边疆民族地区的茶叶生产,西南地区的边茶产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产量超过历史水平,品质不断改进。又由于以四川雅安为中心的边茶产区,大部分边茶都销往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及甘肃南部地区等地,因此,边茶又被称作“南边茶”,南边茶产品主要有康砖、金尖两种。
一
赤水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赤水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是全国六大野生茶产地之一。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其名一曰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说:“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意指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就有饮茶习俗。
赤水河流域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民族地区,正式纳入以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系统是在明万历平播以后。此后战乱连年,直到清康熙时平定“三藩之乱”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才得以较快发展。清道光时期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在任内主持编纂《仁怀直隶厅志》。在《仁怀直隶厅志·物产志》中,陈熙晋这样记到赤水茶的情况:“茶,有大茶、丛茶二种。大茶即叶茶,味粗;丛茶即芽茶,摘在雨前者佳。产土里及河西、丙滩一带山里。”清光绪《增修仁怀厅志》沿袭《仁怀直隶厅志·物产志》对茶的记述。
清道光年间,仁怀禺坡先生纂辑的《仁怀县草志》记道:“小溪、二郎、土城、吼滩、赤水产茶,茶高数寻,额征茶课。”这里记述的地方是清仁怀县的五个里,其中的赤水里是今天赤水市的东部片区石堡、官渡、长期、长沙和白云等乡镇,所讲的“茶高数寻”,概言茶树的高大。“寻”为古长度单位,两臂为一寻,《说文解字·寸部》:“度人臂之两倍为寻,八尺也。”郑珍先生、莫友芝先生在编纂道光《遵义府志·物产》时引用禺坡先生的原文,并加“按:五属(即正安州和遵义、绥阳、桐梓、仁怀等四县)惟仁怀产茶”,同时记道:“各县圃中建有种者,与湄潭茶同,亦不能多也。”
2018年出版的《遵义市志·茶叶》记:“根据贵州茶叶研究所调查,全国大茶树仅存于遵义地区……据吴觉农考证,云贵川为世界茶树原生地,明以前的播州、夷州及思州之都濡和四川所辖之赤水,处于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区。”吴觉农(1897-1989年),浙江上虞丰惠人,原名荣堂,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其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的权威著作。他的《茶树原产地考》,是最早论述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研究文章。
二
赤水地区的茶树分为两种,一是以采叶制饼销往川渝的大树茶,一是以采芽为主的丛茶。生长在赤水河两岸崇山峻岭之中的大树茶,也就是中国六大野生茶树之一。赤水大树茶又被称作“灌木大叶茶”,一般高约四至八米,叶片宽大肥厚,熬出的茶汤色泽金黄,味道浓厚,稍有回甜,余味绵长,人们又将其分为“金尖茶”和“金玉茶”两个品种。
清康熙、雍正时期,有叙州(今四川宜宾)、永宁(今四川叙永)一带的茶叶商人先后来到当时仁怀县,在河西里的大坝山、后河、马鹿、金沙沟、甘溪沟,与当地的农民一起合伙经营茶叶,他们为运输方便,将大叶茶压制成茶饼,利用赤水河水运之便,运往四川各地销售。《遵义府志·物产》记下当时赤水地区采茶的时间、茶叶的加工和茶的包装及外销情况,说赤水地区的茶在“清明后采叶,压实为饼,一饼厚五六寸,长五六尺,广三四尺,重者百斤,外织竹筐包之。其课本县输纳,多贩至四川各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黎明乡(今赤水市两河口镇大坝山)的黄连沟还能看到当时制茶的灶坑等遗迹。
《仁怀直隶厅志·物产志》记道:“土里有茶引四十道,归仁怀县征解。”这里的“土里”是当时仁怀直隶厅的土城里,其地域包括今天赤水的葫市、元厚两镇和1965年划给习水县的土城、隆兴、醒民等地,“河西”包括今天赤水的丙安、两河口、宝源、大同等乡镇,并记载当时课征“茶引”一事。课征“茶引”,在《遵义府志·关榷杂税》中这样记道:“仁怀县,年额茶课银一两六钱九分三厘八毫。年额茶引税银六十二两五钱,并解藩库弹收。”同时,引用康熙二十四年遵义知府陈瑄主持编纂的《遵义府志》记载:“仁怀茶引税银五十两,茶引二百张,每引载茶一百斤,征银二钱五分。”从征收茶引税银讲到的茶引数,可知当时赤水地区仅外销四川的茶叶每年达2万斤。
当时,在仁怀直隶厅的土城设立茶榷所征收茶引税银,却要归仁怀县征解,其主要原因是仁怀县治所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迁往现在的仁怀市中枢,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立仁怀直隶厅前,原仁怀县的教谕、训导及设在土城的茶榷所仍归仁怀县管理,仁怀直隶厅建立后,仁怀县仍然维持原来的管理体系,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将仁怀县的训导改任仁怀直隶厅,土城的茶榷所未改给仁怀直隶厅,因而茶引仍由仁怀县征解。
三
1953年,为响应国家的茶叶“保证边销”政策,贵州省茶叶公司派出调查队在全省开展调查活动。调查人员在赤水、习水两县高山地区发现大树茶品种,而且分布广、数量多、质量好,是贵州能生产南边茶的主要地区。同年,将赤水、习水两县划定为贵州南边茶重点产区。随后,省茶叶公司在赤水设立经营站,负责赤水的南边茶收购与调销,主要采取委托方式,由赤水供销社各基层社负责全县的南边茶收购。于是,赤水县政府召开会议,安排布置南边茶的收购工作,要求各地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动员群众利用农闲时间上山采摘南边茶,以增加经济收入。
经过宣传发动后,群众纷纷走出家门去采摘大树茶,按照南边茶的制作方法,对采摘回来的大树茶进行初加工,晒干后交售给供销社。1953年,赤水供销社收购的茶叶从1952年的2800斤提高到72000斤。1954年,当时习水县在官渡场的南边茶收购点,两个月就收购南边茶45万斤,每斤收购价0.04元,为农民增加收入18000多元。当时,在赤水、习水组织生产的南边茶,主要是南边茶的初级产品,通过采摘、杀青、晒干,装入用楠竹篾条编成的茶叶包子,用竹篾拴牢后,用木船运到重庆,由西南片区茶叶公司下属的重庆茶叶厂,除加工成砖茶销往西藏、青海等地外,也生产“重庆沱茶”畅销国内。
1956年,贵州省茶叶公司赤水经营站撤销,2月8日,成立赤水县农产品采购局,在各区设立农产品采购站,负责南边茶的收购。3月,贵州调高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其中茶叶调高21.21%。8月,按照国务院规定,茶叶一律由国家委托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统一收购,农民自己留用部分,其余出售给供销社。1957年3月21日,赤水县农产品采购局和各区农产品采购站就地合并到供销社,南边茶由各基层社、分店及购销点收购。同年,赤水县召开茶农代表会,交流茶叶采制技术,对该县南边茶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1952年至1958年,赤水南边茶产量较大的地区有大同、复兴、元厚、旺隆等区,其次是土城和醒民区。1958年,赤水供销社共收购南边茶120多万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