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帅
“茶香浓,酒意醉,杯中聚尽人生美。”诗歌是流淌在文人笔墨间的山河大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些文字中的平仄韵律,串联着中华文脉的精神风骨;酒乃五谷精魂,从祭祀青铜到团圆杯盏,杜康解忧、曲水流觚,皆是人间烟火里的共情密码;茶则沉淀着东方智慧,文人墨客用茶煮沸了雅致之趣,老百姓用茶醒神清灵,无论是“禅茶一味”还是“寒夜客来茶当酒”,都藏着中国人“和敬清雅”的生命哲学。三者交织,恰似水墨长卷中的诗题、闲章与留白,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在遵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赤水河的浪花里飘着千年的酒香,连绵起伏的山脉中蒸腾着纯白、青绿、红亮的茶韵,“务本堂”“娄山关”等承继着千年的诗情。遵义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深邃的基因密码,在遵义你可以尽情地品味酒的甘美、茶的芬芳、诗的悠扬!
陶碗盛来琥珀光 赤水河酿美枸酱
考古资料显示,二十多万年前,“桐梓人”开始有意识地用含糖的水果、蜂蜜通过自然界的发酵微生物自然生成酒。仁怀市出土的陶制专用酒具,则证明早在商周时期,酒文化已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文明之花。汉武帝建元六年,唐蒙出使南越,在番禺城头举杯痛饮的“枸酱”,让夜郎古国的酒香首次载入《史记》。红军四渡赤水时,茅台镇的老百姓用酒为伤员消毒疗伤,军民情谊在酒香中凝聚升华。今时今日,“中国白酒看贵州,贵州白酒看遵义”,产于仁怀市的贵州茅台酒已成为酱香型白酒的标杆。如果你爱酒,肯定知道遵义除了茅台酒,还有甜润醇厚的习酒、清新爽净的珍酒、浓郁醇香的国台、甘洌舒雅的董酒……散装的酱香酒更是不胜枚举。在遵义,总有一款酒能让你杯杯畅怀、盏盏尽兴,沉醉不知归路。
遵义白酒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晶。茅台酒以红缨子高粱为原料,采用“12987”工艺(一年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多年窖藏方成佳酿。董酒则以“百草入曲”,形成“药香型”独特风味,被誉为“酒中本草”。而随处可见的散装酱香酒则依托赤水河畔的独特气候与优质水源,绵软醇厚、回味甘甜,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如今遵义市积极探索白酒文化发展新思路,围绕酒景、酒街、酒庄、酒餐业态,不断挖掘遵义的酒文化,推出了“醇香之旅、醇味之旅、醇洌之旅”等多条主题旅游线路,围绕酒旅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推出酱香音乐节、酒令大赛、非遗展演等文旅活动,持续做足“酒”文章,酒旅融合推动“卖酒”向“卖生活”转变。遵义的酒文化如同一曲悠长的史诗,在时光中发酵、升华。从古夜郎的咂酒遗风到今日的酱酒之光,从赤水河畔的红色记忆到全球市场的品牌崛起,遵义以酒为媒,书写了一部跨越千年的文明史诗。正如清代学者郑珍所言:“酒冠黔人国”。这杯琼浆,不仅醉了山川,更醉了时光。
千年茶香润黔北 一盏清茗耀古今
世人爱酒,是爱饮酒后带来的飘渺与灵动;世人好茶,是好其喝后带来的清新脱俗之感。如果说酒是饮中侠客,那么茶则是饮中君子。遵义的“饮中侠客”名扬四海,其“饮中君子”更是卓尔不群,艳冠群芳。
翻阅历史的书卷,可清晰地看见黔北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西汉时期,夜郎地区的茶叶已逐渐走出大山,声名远播。当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时,遵义的茶韵已悄然浸润了盛唐气象。清《黔中记闻》载:“黔之龙里、东坡……诸处产名茶,而出务川者名高树茶。”清《遵义府志》载:“茶,郡之四乡多产之,尤以金鼎山产者为佳。”可见,遵义的茶在明清时期已然出类拔萃。抗战烽火中,浙大西迁湄潭,苏步青、竺可桢等大师在文庙品茗论道,将现代茶学汇入遵义茶文化的古老传统。岁月流转,如今,遵义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遵义茶在传承千年韵味的同时,仍旧生机盎然。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苦丁茶等品牌,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卓越的品质,成为生态茶的代表,畅销全国,走向世界。
遵义茶的魅力,不仅在其悠久的历史传承,更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遵义市位于北纬27°,是得天独厚的黄金产茶带。全年平均15℃左右的气温、1000-1300毫米的年降水量,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而土壤中富含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又使得遵义茶不仅口感鲜美,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光滑,色润气清,滋味鲜爽回甘,散发着优雅爽朗的气质;遵义红茶,纤美秀丽,汤色橙红明亮,入口甜软馥郁,颇具古典风度;凤冈锌硒茶,以其独特的锌硒含量和丰富的氨基酸,成为茶中康品;正安白茶,芽叶莹白,如玉如碧,汤色清澈,夺天地纯净之美。遵义茶集人文历史与地理生态于一体,品类众多,各具特色,在满足消费者不同口味需求的同时,继续书写着茶文化传承的独特华章。
在遵义,茶是以海洋般的形式生长于各地,漫步茶海,置身万顷碧波,一呼一吸间都会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沉淀。泡一壶遵义茶,让心在远离尘嚣中回归自然的和畅与宁静;饮一盏遵义茶,在茶叶卷舒中阅尽人世浮华;品一杯遵义茶,在缕缕茶香中感受黔山贵水孕育出的天地精华!
酒香茶韵酿诗魂 三脉交融育诗乡
茶与酒不仅是物质载体,更是文化的精神符号。“李白斗酒诗百篇”“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茶香与酒韵的交织,自古便是孕育诗词文学的沃土,有酒有茶的地方定有好诗相和。“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酒让人醉,茶使人醒,酒的沉醉让诗人产生无尽的灵感,得以吟唱出自在忘忧的诗歌,茶的爽朗与芬芳让诗人在清醒中消尘除垢,挥洒出自然灵动的篇目。遵义这块宝地,有茶海,有酒都,这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必定会孕育出灿烂的诗歌文化!
自东汉大儒尹珍在绥阳旺草设馆讲学起,遵义诗人群落的崛起便如璀璨的明珠,在黔北的历史文化卷轴中熠熠生辉。郑珍在《播雅》中收录了明、清两代遵义府属四县220人的诗作2300余首,诗中记载遵义诗人常以茶涤尘、以酒抒怀,茶盏中的禅意与酒樽里的诗情,共同构筑起了明清时期遵义文学世界的基本情怀。而从明末至民国初期,仅小小的沙滩村便走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更孕育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沙滩文化兴盛一时。承前启后的文人们少不了在遵义的茶园酒肆间吟哦酬唱。茶之“和静怡真”与酒之“浓烈激昂”,滋养着诗歌的多元化表达。郑珍诗歌中“碧云四合旷无底,白鸟一双归正閒”的清幽,与黎庶昌“霸图王业亦安在,白日但照须眉皑”的豪情,恰似茶之静与酒之动的双重变奏。明末文豪陈启相隐居西坪掌台山寺,过着“松风煮茗听泉鸣”的生活,著《平水集》数百卷;而清初诗人罗兆甡则以酒入诗,写尽黔山贵水,延续着李白式的浪漫主义传统;“湄江吟社”九君子在“湄潭翠芽”的甘醇中痛吟家国情怀;毛泽东在娄山关大捷后挥毫“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茶香与诗情在战火纷飞中淬炼出了新的文化高度。无数文人墨客在这片土地上用酒杯与茶盏的交错沉浮吟唱出了对山河大地的咏叹以及对人生的哲思,而他们创作出的文学、诗歌本身,又成为当地茶酒文化的精神脚注,三者交相辉映、相互滋养、共同铸就了生机蓬勃的遵义文化世界。
迈入信息时代,遵义的诗、酒、茶文化在传承中开启了新的篇章。遵义市正积极运用高新科技赋能酒业、茶业、文化业的发展,不断推动三者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诗乡”绥阳设立了“中国诗乡文化节”,将诗歌创作与茶旅、酒旅融合,游客既可漫步茶海写生赋诗,又能于酒庄参与“斗诗会”,让即兴创作与传统诗词碰撞出新生的火花。AR技术、AI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让遵义的诗、酒、茶文化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相互交融中,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量。
如今,科技与文化的碰撞,让遵义的诗意更灵动、酒香更醇厚、茶韵更悠长。遵义用三种文化交融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固守某种形态,而在于让古老基因在时代的脉搏中不断地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