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37岁遵义医生离世后捐献器官的事迹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大家既表达了对医者仁心的敬意,也展开了对器官捐献的多元思考。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受访者金女士认为,器官捐献正从“敏感话题”转变为“文明共识”,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进步。黄女士认可其生命延续价值:“死后能救助他人,是给生命找了温暖的出口。”赵先生则强调个人意愿的重要性:“只要本人自愿,就是留给世界的礼物。”
张女士的回答反映出传统观念的羁绊。她坦言年轻人更易接受“生命延续”的现代理念,而传统丧葬文化仍深刻影响部分家庭的选择。
转业军人陈先生表示:“只要国家需要,义不容辞。”在他眼中,器官捐献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延续。部分受访者认同这种责任意识,认为:“器官捐献能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其意义超越墓碑铭刻。”
据了解,遵义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截至目前,遵义市累计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41307人,实现遗体捐献76例,完成人体器官捐献447例,累计捐献器官1283个,成功挽救1283人的生命。
“真正做出捐献决定,比想象中艰难。”遵义市红十字会秘书长胡云霞坦言,器官捐献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观念革新,“每例捐献都需家庭共识、社会理解和专业支持,这是多方共建的生命之桥。每个签名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的曙光。”遵义市红十字会呼吁更多市民加入志愿登记。
公众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演进。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成为“生命接力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观念的开放,更是对“爱与奉献”的集体认同。
(记者 雷宇 谢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