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8年改良 17年深耕
“官梨”成就900万元产业

  秋雨微凉,黔北桐梓县官仓镇的营坪果园里,泥土与果香交织。楠木村村民付德头戴草帽,轻巧地从梯子上摘下一个个梨子,笑容满面:“今天已经摘了快1000斤喽!”

  这个被称为“官梨”的金色果实,原型是20世纪90年代由北京农科院培育的优良品种。它初到黔北时,却遭遇严峻的“水土不服”——虽耐储存、树势强,却花芽稀少、挂果困难,产量与品质远低于预期。

  “任何一个品种,都必须适应脚下的土地。”果园负责人张元兴站在梨树下,语气沉稳。最艰难时,团队连续嫁接三年仍未见转机,“很多人劝我们放弃,说这品种在这儿就是长不好。”

  但他们没有认输。在省农科院和市、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2001年,张元兴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八年的品种改良攻坚战。他以果园为家,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不同砧木组合、授粉树搭配、栽培比例的试验数据。天公也不作美,2002年一场冰雹砸没了全年收成,冻雨、倒春寒接连袭来。“每一次失败,都是重新开始的理由。”他说。

  转机发生在2008年。经过反复试错与调整,团队终于成功选育出完全适应本地气候的“官梨”新品种。如今它皮薄肉细、核小汁多,入口即化,带蜂糖香气,还能在树上自然保鲜近两个月,采摘后冷藏三个月也不变色变味。

  品种改良只是起点,如何让深山好梨被市场认可,成了下一道难关。当地政府从土地流转、品牌推广到技术帮扶、基建配套,给予了持续17年的支持。农技人员常年驻点,从人工授粉到疏花疏果,为果农排忧解难。

  坚持终有回响。2022年,“官梨”获绿色食品认证;2023年,再斩获全国“一村一品”荣誉。两张“金字招牌”,让这个深山梨品牌走向全国。

  “我们官仓梨,比的是新鲜、安全、生态。”张元兴介绍,果园全程拒绝除草剂、膨大剂与防腐剂,坚持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自然生长不套袋。他们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品牌体系:每箱附检测报告、现摘现发、顺丰空运、一梨一码全程溯源,并提供6种规格和完善的售后服务。

  这套组合拳迅速打开市场。“均价每斤16元,梨王一个能卖上百元!”张元兴的妻子赵祖敏一边装箱,一边展示手机订单:“天天忙不过来。你看,这位广东客户一次就订了70箱……”

  如今,官梨产业年产值已超900万元,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增收110多万元。小小“官梨”,真正成了乡村振兴的“金果子”。

  细雨又至,果园里人影依旧忙碌。一个个带着露水的“官梨”被小心包入珍珠棉格,贴码、装箱、发往全国各地。从技术攻坚到市场突围,从8年改良到17载深耕,“官梨”之路,正是一条中国乡村产业的振兴之路。   

  (来源:天眼新闻)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焦点
   第04版:健康
贵州省2025年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走进遵义
图片新闻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遵义车务段预计发送旅客43万人次
“官梨”成就900万元产业
正安“凉资源”变“热经济”
遵义晚报综合新闻02“官梨”成就900万元产业 2025-09-16 2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