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名城知事·综合
     
本版列表新闻
~~~——遵义加快现代种业发展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粒小种子 田野生芳华
——遵义加快现代种业发展
查 静
我市种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在南繁基地开展辣椒种子纯度鉴定
遵义市农科院育种专家正在进行玉米自交系鉴选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等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

  在这样一场为中国经济把脉定调的重要会议上,在这样一个为“三农”工作作全面部署的重要文件中,接连强调解决好种子问题,有何深远意义?当前我市种业发展总体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强优势,补短板?

  1 金质名片

  种业,承载着安天下、定社稷的重任,与手中“饭碗”能否端牢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下,品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壮大,供种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民族种业发生令人惊叹的“嬗变”。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已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从源头上保障了粮食安全。

  以此为动力,遵义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力度,优良品种乘势崛起。

  “遵义朝天椒”位居全国十大名椒榜首,乘势而为,遵义辣椒“换种工程”如火如荼;“红缨子”成为茅台酒厂指定的唯一酒用高粱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500万亩以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未起,由我市自主选育的“遵玉系列”杂交玉米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

  优质品种的不断涌现,让种业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成为了现实可能。不仅为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信心,也让粮食安全得到了保障。

  而在优良品种持续更新中,“遵义市海南南繁育种基地”(以下简称“南繁基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孙静告诉记者,一个新的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本地,冬季不能从事大田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季种植。而在海南,一年可以完成两季种植,育种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由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人员,他们怀揣梦想,每到秋冬季,纷纷奔赴海南,开展科研育种工作。而年复一年的例行迁徙,让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南繁人”。

  然而,科研用地不稳定、后勤服务没得保障,一直是“南繁”面临的老大难和共性问题。

  2013年,经多方努力,我市南繁基地开始建设,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至此,遵义南繁人告别了过去科研育种在海南“打游击”的尴尬局面。

  有了稳定的南繁育种和种子质量鉴定基地,全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缩短50%的周期,加快了良种更新换代速度,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目前,南繁基地共入驻6家单位,即遵义市农科院、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遵义(农资)集团农之本种业有限公司、贵州遵义市辉煌种业有限公司、贵州百隆源种业有限公司、遵义市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风生水起,辣椒、红粱等成为南繁工作的重点。

  因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成果丰硕,南繁基地成为我省纳入国家南繁育种核心区的4个连片南繁基地之一,是我市种业发展中的一张金质名片。

  2 保驾护航

  南繁基地,只是我市种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南繁基地为引领,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品种选育推广、用种安全保障等,我市育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生产用种得到保障。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除建设南繁基地外,还建成遵义市农科院、湄潭县2个国家级品种区域试验站,播州区、道真自治县、正安县、习水县、余庆县等5个省级水稻、玉米区域试验点,凤冈县、习水县2个品种纯度田间种植鉴定点,1个遵义市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在种业企业培育上,围绕培育酒用高粱、辣椒、脱毒马铃薯、食用菌、黔北麻羊、竹乡鸡等特色种业企业,目前全市现有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16家,在“国家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系统”中备案的种畜禽场有14家,现代种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品种选育推广上,全市推广的水稻、玉米良种品种73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全市有20家水产苗种场,黔北麻羊、黔北黑猪、竹乡鸡、务川黑牛、贵州白水牛、贵州白山羊进入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畜牧业得以飞速发展。

  在用种安全保障上,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全市现有牛改点471个、猪改点491个,全力保障畜牧良种供应,全市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达100%。

  实践证明,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而种业,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关数据显示,当前良种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45%。

  有了种业作支撑,2020年,遵义农业连续迈过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等关口,逆袭而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0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916万亩、产量226万吨、农业总产值达857.25亿元,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农业总产值居全省第一。

  战疫情、抗灾害、夺丰收的背后,不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是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

  3 破解难题

  孙静告诉记者,这些年,我市种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粮食丰收和稳产保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当前我市种业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也逐渐暴露,且越演越烈。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受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消失严重。

  ——由于缺乏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和稳定经费支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仍然是种业创新的突出短板。

  ——种业企业竞争能力较弱,多数种业企业主要服务贵州本地市场,没有走出贵州,种业优势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经营作物品种单一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各县(市、区)的种业管理人员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制约了现代种业的发展。

  这些,成为制约现代种业发展的瓶颈。

  孙静说,借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的东风,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眼“十四五”,在“四新一高”思路引领下,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谋划正在起步:

  以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保障粮食肉类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优质粮油、茶叶、辣椒、中药材、酒用高粱、生态畜禽渔业等特色产业,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让种子在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把培育壮大种业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企合作的育种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立市级种子储备机制,强化种子监管力度,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素质,作为遵义“十四五”种业规划的“六大”重点任务。

  大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种子科研选育,优质品种示范推广,种子、种苗生产基地建设,种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种业监管服务能力提升“六大”重点工程。

  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全面普查收集与保护,抢救性收集我市珍稀、濒危、特有、独占性资源与地方特色品种,确保我市农业种质资源不丧失。

  强优势,补短板,一项项举措里,现代种业发展蓝图日益清晰。而以现代种业为依托,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黔北大地不断延伸。

  (本报记者 查 静)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名城知事·要闻
   第03版:名城知事·综合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新闻焦点
   第06版:播风·作品
   第07版:遵报小记者
   第08版:遵报小记者
一粒小种子 田野生芳华
遵义晚报名城知事·综合03一粒小种子 田野生芳华 2021-03-05 2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