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眼下,黔北大地丰富多彩的特色种养业迎来丰收时刻,一幅幅喜人的场景铺展开来。近年来,遵义市围绕“一县一业”“一镇多特”“一村一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各具特色的多元化产业不断涌现出来。
汇川三联村 小蜜蜂酿造好日子
位于汇川区团泽镇仁江河畔的三联村鸟鸣山幽,泉水淙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成为“黔花香蜂蜜”的产地。这里出产的蜂蜜口感好,纯度高,营养价值丰富。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三联村村民围绕“小蜜蜂”做起了致富“大文章”。
三联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遵义顺丰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由三联村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产业经济、实施“村社合一”。
遵义顺丰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秉承“户均十箱蜂、年产百斤蜜、增收万元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六统一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采购、统一蜂种供应、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商标、统一产品销售;农户分散养殖)的经营方式,着力健全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信息智慧化”的“五化”发展,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很快,这种新模式就带来新变化,也为村民带来新的“甜头”。仅2020年一年,合作社养殖蜜蜂8200余桶,年产蜂蜜达31吨,较2019年提升了65%,产值达620万元,养殖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3万元。
“在村支两委的号召和支持下,我决定开始养蜂。由刚开始政府扶持的3桶中蜂,发展到现在的134桶,规模上去了,收入也翻了好多番,照这样发展下去,我自己很快也能当上小老板了。”在顺丰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三联村农户杨昌学兴奋地说。
“富起来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三联村党总支持续通过党带群、强带弱,在保证发展质量的前提下,指导合作社继续扩大养殖户数量,辐射、帮扶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截至2021年7月,合作社入股股东32户,辐射带动群众养蜂166户,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中心向全村辐射的蜜蜂养殖矩阵。
产业化是养蜂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产业化的基础。2020年11月,顺丰源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蜂蜜加工生产线投产,用于蜂蜜的提纯、净化和深加工,提升蜜蜂养殖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合作社现已获蜂箱技术改进发明专利和无础巢蜜的生产发明专利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合作社成为遵义师范学院中蜂科研教学实践基地、遵义市“村社合一”示范点之一,也是省级示范社之一。
如今,走进三联村,田间稻香扑面,蜂逐百花。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民们用心呵护一只只“小蜜蜂”,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微风吹来,满是甜蜜的味道,满是幸福的味道。 (卢菲)
凤冈玛瑙村 产业兴旺村美人和
8月17日,走进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闻到的是530余亩烤烟丰收的清香,听见的是田间地头采收工人们的欢声笑语,看见的是一栋栋粉墙黛瓦的黔北民居。
此番场景加上玛瑙村现有的1000亩辣椒、200亩花椒、1520亩各类蔬菜、400余头肉牛……好一幅产业兴、乡村靓的美丽画卷。
“以前村子情况可不是这样。”玛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秀强说。
杨秀强介绍,以前村里大多数人家只种玉米,连吃都不够,哪里还有经济收入。虽然村里也种烤烟,但由于种植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产量一直上不去。
在村支两委干部带领下,玛瑙村人开始了求变之路。农业产业结构模式单一,那就调整!烤烟种植技术低,那就“取经”!如此,现今的玛瑙村才逐渐探索出“烟+N”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践证明,玛瑙村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仅去年一年,全村530余亩烤烟产值就达170余万元,1000亩辣椒鲜椒产量达300万斤、产值750万元,蔬菜产量达200余万斤、产值140余万元。
玛瑙村为使全村产业发展势头更盛,还以村级党组织为引领,村级供销社为重要载体,依托全村各项产业发展主体,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结合对市场需求摸排,建立起了有效的农产品订单生产机制,将产业发展生产端延伸至以群众为主体的小型家庭农场中,以此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助力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在玛瑙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省监狱管理局的帮扶至关重要。去年,玛瑙村以订单种植收购模式向其销售200余万斤各类蔬菜。从2016年以来,玛瑙村在省监狱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得到改善。
以烤烟产业为主,众多产业为辅,加上“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玛瑙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村民钱袋变得更鼓,村子迎来大变样。
(李洋)
正安洪泉村 南瓜藤结出致富瓜
今年,正安县碧峰镇洪泉村通过“长短结合”的模式,在发展春见柑橘产业基础上,套种南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真正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洪泉村的土壤、气候都适宜南瓜生长,交通也非常便利,这些条件让我决定在这里发展南瓜。”南瓜种植大户潘平洋是福建人,种植瓜果蔬菜经验丰富,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流转500亩土地在春见柑橘基地套种蜜本南瓜。
蜜本南瓜个头肥大,口感细腻香甜,且营养价值丰富,是南瓜中的精品。相比种植传统农作物而言,蜜本南瓜产量高,亩产可达5000斤,而且具有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等特点,市场需求量大,销路也不愁。
“我们种的蜜本南瓜都是销往广州、上海这些大城市,他们对我们的品质都十分认可。”说起蜜本南瓜销往沿海地区,摘瓜农户满脸自豪。
洪泉村坚持以党建引领,推行“党建+”促发展,组建产业专班、劳务输出专班,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1+1+N”组织形式(即一个支部+一个基地+N户农户)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同时,基地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营,除了付给当地农户土地租金外,还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务工,帮助他们稳定增收。
“回到家乡后,我一直靠种植玉米、高粱等传统作物养家糊口,但因为右手残疾,效率不高,所以一年辛苦劳作下来,也只能勉强度日。自从基地负责人聘我为南瓜基地管理员以来,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比种地收入高多了。”洪泉村斩草坪组村民骆忠科笑着说。
下一步,洪泉村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让村里的土地上结满“致富瓜”。
(陈颖 陈霄)
余庆哨溪村 丰收脆红李 增收农家乐
当下,正值脆红李丰收之际。穿过余庆县白泥镇方竹水库大桥,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直上,便到了白泥镇哨溪村长庆组脆红李基地。基地中,一群有说有笑的中老年妇女在熟练地采摘、挑拣、分篮、装车,几辆大货车正整装待发,将水果运送到外省各大商场。
“我家的脆红李色泽鲜丽、皮薄汁多,收成好的时候要卖好几十万元,最多时有100多名工人在此务工哩!”站在压弯了枝头的李子树下,种植大户杨昌伦很开心。
近年来,哨溪村坚持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由村级党组织负责协调基地、指导培训种植、联系市场等事项,积极回引产业能人、致富能手等群体回乡创业就业,形成了“党支部+产业+农户+市场”的组织形式。
为保障产业种得下、管得好、销得出,该村还建立“1+1+N”联系指导体系,由技术人才给产业大户们提供结对指导,定期进基地为产业把脉问诊,帮助农户排忧解难,确保把产业管好。同时,党员干部化身产业“带货员”,帮助群众畅通销售渠道,助力实现产业增产增收。
“我们都是周边的群众,在这里做事情很方便,一天有100元左右工资。”正在分拣脆红李的刘大姐说,在长达3个月的丰收季,果林被围得水泄不通,给他们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好去处。
据了解,哨溪村脆红李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产量达40万斤,年产值500万元左右,每年可解决本地及周边地区300余人就业。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太子参1200亩、花椒500亩、辣椒1000余亩、苦丁茶1800亩,让群众通过产业鼓足了“钱袋子”,实现了安居又乐业。
(赵兴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