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
黄伟出席全市优势产业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从第十五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看贵州如何统筹“三茶”发展
王宏在务川自治县调研时强调~~~
~~~
     
2023年04月2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黔地茶飘香 茶韵惹人“醉”
——从第十五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看贵州如何统筹“三茶”发展

  茶园新绿,香飘万里;以茶论道,品茗会友。

  第15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下称茶博会)的顺利举行,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贵州,“干净黔茶”圈粉无数——

  双手采茶“舞”出茶山新景,百名选手演绎“贵州冲泡”,红茶木质联装精制生产线讲述贵州茶出口海外的故事,非遗“现身”展示展销现场,“全国新茶饮集聚区”发展论坛为贵州茶产业发展问诊把脉,“网红”带你游茶山……

  回眸本届茶博会,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生态味”“新潮味”“国际范”越来越足,令人回味无穷。

  茶香更浓

  4月14日,2023年全国双手采茶比赛在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火热举行。来自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重庆、浙江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支队伍70余名采茶能手齐聚一堂,同台竞技展风采。

  美丽的茶园,饱满的芽头,给外省的参赛选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将全省双手采茶比赛升级为全国双手采茶比赛,既检验贵州近年来推广双手采茶的成效,也进一步展示了“干净黔茶”的生态优势。

  大力推广双手采茶,提高采茶效率和茶青下树率,实现茶叶增产、茶农增收,其前提要把茶园管护好。只有茶树长得好,双手采茶才能得以推广。

  科技助力绿色发展,优化茶园基地,突出生态种茶,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生态茶园的路子越走越宽。

  4月16日,在茶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暨欧标茶园标准发布会上,德国SRS可持续标准国际认证机构总经理李吉娜,为贵州茗城茶园管理有限公司颁发了欧标茶园系列标准认证证书。

  这是对湄潭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欧标茶园的生动注脚。搭乘欧标茶园系列标准这张国际市场“通行证”,湄潭茶走向国际化,拥有更高的市场认可度。

  2018年,湄潭率先在全省启动5万亩欧标茶园建设;2023年1月30日,湄潭《茶园欧标生产技术规范》《茶园欧标评价实施细则》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通过,两项标准对标国内外现有茶园管理的最高标准,为湄潭茶产业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科技种茶,用智能化生产设备制茶,已成为今天“干净黔茶”的标配。

  栗香茶业是一家集茶园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加工、茶叶研发、茶叶销售、良种茶苗繁育为一体的老牌茶企。2022年,栗香茶业年产值1.6亿元。

  走进栗香茶业生产车间,揉捻机、烘干机、杀青机、制茶机等现代化机械不停作业,嫩绿的鲜叶经过“一条龙”生产线制作后,新鲜的名优茶便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栗香茶业近年来还放眼海外市场,将“贵州绿茶”“遵义红茶”出口至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推动形成“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格局。 

  “让喝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日常!”逅唐茶业总经理魏矗巍的这句话,道出了公司的经营之道。 

  相比栗香茶业而言,这是一家随“新茶饮”潮流兴起的“新”企业。节能减排的厂房建设、全自动包装生产线、符合年轻群体消费的“新茶饮”产品,都在展示着这家企业的“科技范”与“新潮范”。 

  从茶园到茶杯,科技赋能茶产业全产业链,让贵州茶香更浓。

  茶韵更足

  作为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贵州茶的生产、加工、饮用,历经岁月洗礼,积淀了厚重的茶文化。 

  4月15日,中国(贵州)出口红茶木质联装精制生产线在“黔茶记忆”正式开机。 

  这是国内现存唯一一条茶叶木质联装精制生产线,见证了贵州茶工业发展的历程,承载了厚重的贵州茶文化内涵。 

  1958年,贵州创立了自己的红茶出口品牌——“黔红”,全省红毛茶均调往湄潭茶场,统一精制拼配后出口。 

  1960年,顺应国际市场需求,湄潭茶场转产分级红茶,进行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以代替当时落后的手工和半机械化生产,实现出口红茶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精制生产。在制茶专家、茶叶拼配专家、木工机械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出口红茶木质联装精制生产线建成投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开创了贵州出口茶叶的一个新时代。 

  传承黔茶文化,延续茶人使命。保留其原生产工艺,按照原比例将存于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的原出口红茶木质联装精制生产线进行复刻,在本届茶博会期间开机展示,让贵州这杯茶的韵味更足。 

  在茶叶展示展销现场,非遗展区格外热闹。伴随着娴熟的手工制茶技艺,回锅香黄茶、遵义红茶、湄潭翠芽新鲜出炉、茶香四溢,吸引了不少嘉宾、游客前来品尝。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中国茶文化再次受到世界瞩目。 

  以茶文化为魂,如何让消费者学会泡好一杯贵州茶? 

  在“贵州绿茶杯”全民冲泡大赛中,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简单方便的“贵州冲泡”得到了广大茶人的认可。 

  活动现场,参赛选手除了进行现场冲泡展示外,还要随机抽取茶知识问答题进行现场作答,推广贵州茶文化,宣传“贵州绿茶”品牌。 

  “湄潭翠芽小江南,遵义红茶种满山;香气馥郁甜香高,果香滋味飘山川;山川呀山川,好茶配上名山……”在遵义市祥农科技有限公司直播间,一首朗朗上口的口播Rap,配上动听的旋律,引来不少嘉宾驻足观看。 

  “网红带你游茶山”活动、“百企万人”直播带货……致力弘扬黔茶文化,讲好贵州茶故事,本届茶博会线下线上“双线”联动,频频出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推介贵州茶产业、茶文化。 

  如今,以生态为底,以文化赋能,贵州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黔货“出山下海”的大潮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以茶论道

  这是一届茶人雅集,以茶为媒、以茶论道的盛会。 

  这些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统筹做好贵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贵州茶园面积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贵州朝着茶产业强省的目标稳步迈进。 

  截至2022年底,贵州茶园面积700万亩、茶叶年产量45.4万吨、年综合产值800亿元。湄潭县、凤冈县、都匀市、正安县、余庆县、金沙县等10个县(区、市)入选“全国茶业重点县域”。“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等茶叶品牌驰名中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然而,纵观贵州整个茶产业发展,品牌效应仍不突出,茶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附加值的高科技茶产品及茶叶衍生品等短板突出。如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亚宏告诉记者,未能实现优质优价,这是当前贵州茶产业发现的一大痛点。未来贵州茶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得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在茶文化方面,将贵州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与茶文化深度融合,不断丰富茶旅业态,创新方式讲好贵州茶文化故事;在茶产业方面,围绕龙头培育、品牌提升、市场拓展,聚焦种、产、销全链条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在茶科技方面,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茶产品及茶衍生品。 

  “通过茶文化求真求善、茶产业求精求大、茶科技求变求新,努力把遵义打造成为茶文化交流的示范区、茶产业发展的集聚区、茶科技创新的先行区,让遵义这片带有红色基因的土地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引领者和践行者。”袁亚宏说。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发部主任、研究员、茶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团队首席科学家尹军峰表示,湄潭茶业拥有资源、文化等诸多优势,探索打造全国新茶饮集聚区,要围绕如何建立湄潭特色茶饮食品原料基地、如何建立高品质特色茶深加工制品基地、如何打造湄潭地域特色茶饮食产品及品牌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要充分利用湄潭茶区域品牌,资源优势,走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打造中国茶饮食品加工集聚区。 

  “贵州是茶叶种植大省,下一步要在提供茶原料的基础上进行精深加工,增加茶的附加值,不断提升贵州茶的品质,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说,他们将一如既往支持贵州茶走出去,积极拓展多方面合作渠道,促进贵州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 

  雨后烹茗千家醉,风过黔地带茶香。借茶博会这个舞台,让更多的人知贵州茶、爱贵州茶,共品贵州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记者 查静)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新闻焦点
   第04版:文史周刊
习近平同加蓬总统邦戈举行会谈
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助推遵义高质量发展
黔地茶飘香 茶韵惹人“醉”
大兴调查研究 狠抓工作落实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报头
遵义晚报一版要闻01黔地茶飘香 茶韵惹人“醉” 2023-04-20 2 2023年04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