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绍兴
正安县安场镇也叫安四溪,东有小泥溪,西有黄桶溪,北有凡溪河,南有桥溪河,四条小溪玉带似的漂流其间,给这个山间坝子增添了许多灵气。
旧时,从四川背来的盐巴,据说只有存储在安场才能长时间保持原状。每天从早到晚,时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挑夫挑盐运进运出,人来客往,车水马龙,使得安场成为黔北地区有名的商贸活跃集镇。
新中国成立后,安场的地方特色产品交易非常活跃。较为有名的有杨柳井的红苕粉、桥上坡的铁器制品、乱石坎的石灰、马池田的藤椅、官井的斗篱、石井坝的柑子、街上马家的豆腐干、凌家的椒麻鸡、夏家沟的窑罐……
作为安场坪上人,虽然坪上离夏家沟只有十来里路程,孩童时却没去过夏家沟。20世纪80年代,几十个少年儿童把牛赶到山坡上,然后分队打泥仗、捉迷藏,玩得天昏地暗,乐不归家。有时就能看到多个男子各自背着一背窑罐从身边经过,背篼用棕绳缠得高高严严的;有时背累了,就会拿出手里的背杵立在地下歇息。过几分钟,背窑罐的人养足了精神,又相约向前走去。那时,幼小的我不知道背窑罐的人将去哪里,等他们走远了,不知道哪个伙伴大声呼叫:“窑罐,窑罐,背到半坡打烂。”一群小孩就在同伙的吆喝声中齐声大吼,声音传得老远。那些背窑罐的人听了并不理会,迈着沉重的步子慢慢前行,没多久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次,我才注意到家里的窑罐其实很多:装盐菜的坛子、装酸菜的坛子、装猪油的坛子、装米的坛子、装泡菜的坛子、装药酒的坛子、装盐巴的罐罐……真是数不胜数。原来家家户户早已用上了夏家沟的窑罐,日常生活离不开窑罐,我们应该尊重那些背窑罐的人。
及至13岁上了初中,因安场时兴赶转转场(也叫溜溜场),我便利用假期或者周末去赶转转场。当时安场流行收鸡鸭蛋或者卖衣服布匹之类,每逢二五八赶集的日子,只要有时间,我会清早背着一个背篼到夏家沟,坐在那里守候从东坝一带来赶场的人群。只要看到有人背着鸡鸭蛋,立即上前与其讲价,成交后,下午五点左右交给收鸡鸭蛋上贵阳的贩子。那时,安场从事此行业的大约有五六百人之多,周边的瑞溪、杨兴、三江、隆兴等乡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就在等候的空闲时刻,我注意到夏家沟好多户人家都在做窑罐。村民将沙泥搅湿拌糯,放在一块大石磨上,这个大石磨由一根木柱插入石磨中间孔部固定,只要脚下稍稍用力就可以旋转。师傅在做窑罐时一般用右脚使力气往反时针方向旋转,也有用木棍抵紧石磨旋转的,由慢及快。当石磨旋转到一定速度时,师傅立即停脚,俯下身子用手匀平石磨上的沙泥。一会儿工夫,一个坛子就成形了。师傅用一根麻绳在坛子底部迅速划过,等到石磨旋转的速度变缓并停止,师傅便将泥坛小心翼翼地搬到附近阴干。等堆存到了一窑的时候便上窑烧罐,大约烧3天后停火封闭,冷却一周后出窑,师傅做的各种类型的坛子就算完工。其工艺虽说不算复杂,但技术要求较高:搅拌泥土时需要技术,做窑罐时脚上手上的用力需要技术,装窑、烧窑、出窑都需要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否则就前功尽弃。
据《珍州张氏家谱·清光绪》载:“……(张姓先祖)于雍正年间入黔正安州德里六甲地名鸡翅子开设碗厂为业,至今上厂者荣福祖之嗣也,下厂者即荣寿之嗣也。”由此算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窑罐相对于木罐、塑料罐或者金属罐,具有不易腐坏的优点,所装食品不易变质,老鼠也不能将其损坏。正是有这些优点,脱贫攻坚期间,挂帮安场镇正江村的挂帮干部郑雕才通过内外联系,宣传动员,寻找销路,帮助正江村将窑罐产业做大做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2017年成立了正江陶瓷制作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村委会主导、村民参与、股东管理,以生产土陶产品为主,位于正江村团结组,小地名三合坝,占地20余亩;厂房按每年生产陶瓷制品20万件标准设计,拥有标准化车间378平方米、玻璃展厅180平方米,传统土窑两组,共六窑洞,占地200平方米。目前有3人在这里长期从事陶瓷制作工艺,已制作各种陶罐上千件,签订订单5000余件,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
正江村村委会主任高绍堂已年过半百,是个实干家,前些年他家养了上百桶蜜蜂致富,去年又在村里建起了养蜂集体经济企业。高绍堂对生产和销售窑罐颇在行,在他的指导和建议下,窑罐制品有碗、碟、盘、杯、筒、坛、锅、瓶、壶、枕等几十个品种。
不仅如此,高绍堂对夏家沟农旅一体化也有很好的规划。夏家沟山峰环叠、林木苍翠、雀鸟声声,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而流,是独学静思、著文吟诵、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小溪里已筑堤成湖,放有不计其数的鱼苗,可供游客休闲垂钓。陶瓷厂对面有约300亩土地,村委会规划种白茶,已在进行土地整理中。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夏家沟的窑罐生产为当地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