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聂勋 周雪舟)1月5日,我市举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遵义高质量发展——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始终坚持规划引领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要素保障”,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自然资源工作推进有关情况。
据了解,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坚持一张蓝图,着力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市划定耕地保护面积906.9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41.35万亩,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733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划定城镇开发边界749平方公里,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空间进一步保障。
坚持服务发展,着力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要素保障体系。制定以资源要素保障为导向的匹配策略,2022年以来,全市已有4条高速公路和31座重大水库工程项目用地获上级批复,获批用地总面积2.12万亩。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22年以来,市、县两级共完成采矿权出让39个,审批探矿权11个,审批采矿权87个,储量备案登记42个。
坚持粮食安全,着力构建更加严格精准的耕地保护体系。2022年以来,全市共入库新增耕地项目495个,新增耕地面积0.83万亩、水田面积2.03万亩。深入推进卫片执法、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整治等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严守耕地数量、质量底线,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一体共治,着力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生态修复体系。全面完成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桐梓、习水、赤水共实施子项目7个,投入治理资金9.58亿元,治理面积8187平方公里。加快推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涉及7个县,实施子项目10个,投入治理资金13.92亿元,治理面积17102.09平方公里。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乌江赤水河流域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治理废弃露天矿山190个,治理面积5902.65亩。实施省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个,完成治理面积1205.5亩。
坚持生命至上,着力构建更加严密可靠的地灾防治体系。强化风险防范,2022年以来,全市共报告地质灾害灾险情14起,紧急转移撤离受威胁群众7000余人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起,挽回潜在经济损失2000万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全覆盖落实台账内隐患点“一体五位”人员3377人,安装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4985台。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2022年以来,共争取实施中央和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8个,投入资金1.6675亿元,有效治理地灾隐患,确保风险总体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