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播风·作品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蛰之境
周德超

  周德超/文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今春,迎来惊蛰。

  人们常引“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抒怀达意,开宗明志。其意思很舒坦,就是于盛夏时静静潜伏,在春季里隐藏起自己的光华。此句出自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抱朴子》,有点“无为”的况味。

  蛰,有的说,是递减托底的态度,是静止,是深耕,所以道家提倡“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也有的说,蛰,是曲径通幽的忍度,是退缩,是规避,是归隐,是潜身,因此诗佛王维追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禅界。当然,也有的说,蛰,是把握先机的敏度,是等待,是捕捉,是静候,是曹雪芹称颂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是“蛟龙终非池中物,春雷一鸣腾九霄”,是“不鸣则己,一鸣惊人”……蛰,己俨然进入“哲”的妙境,把天地精华演绎得通体透明,非“蛰”不可。

  暖意融融,惊蛰灿灿。正如春山可望、春雨可待、春花可期,惊蛰后的大江南北,势必春风浩荡,春雨潺潺,春花烂漫。与此同时,万物争春,百鸟争鸣,潜藏于土壤里的各种动物将渐次醒来,打打哈欠,伸伸懒腰,抖泥挥土,一身轻松,“万类霜天竞自由”,好不惬意!此时,或许蚯蚓开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蜻蛙鼓鼓眼,爬步寻觅那方昔日的小山塘,生命稍纵即逝的许多昆虫开始争分羽化,翩翩起舞,获得一夕新生和当空自由,将青春诠释得淋漓尽致。生物,在蛰后争先争辉争鸣,很有韵致。

  蛰,应该算是一门学问。祖师是动物,人是仿生。人不愧为万物之灵,“蛰”起来有板有眼,有魂有肉,有气有神。翻开历史一览,古今中外不少集大成者,似乎是经过“蛰”后“羽化成仙”的。诸如草庐里的诸葛亮,军事谋略家孙膑,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等。一路数来,不胜枚举。其中韬光养晦、蛰伏三年后一鸣惊人的春秋霸主楚庄王,可算一个典范。

  蛰,也像是一场持久战,用时间换空间,以静态待时变。如此,以蛰养气,以蛰蕴哲,以待将来。

  蛰,于我,更多的是一把梳子,一帖方子,一面镜子。在“蛰”的沉静光芒中,或可以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清一清自己的双眸,照一照自己的瘕疵,追求“无边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如是,“蛰”意清纯,一切刚好。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名城知事·要闻
   第03版:名城知事·综合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新闻焦点
   第06版:播风·作品
   第07版:遵报小记者
   第08版:遵报小记者
山影红树外
蛰之境
广告
遵义晚报播风·作品06蛰之境 2021-03-05 2 2021年03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