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蒙
近日,遵义市“四新”“四化”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班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培训期间,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了相关重要决策部署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研究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以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推进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8月17日《遵义晚报》)
笔者注意到,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校切实增强办好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2021年中职招生任务落实到位。从全国范围看,职业教育招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其实与大众的认知有一定的关系。
在大众的印象里,职业教育就是“技校”教育,而去“技校”上学的学生,总是会被当成差生,这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在社会认知里地位比较低,无法与普通教育相比。一些家长也一直在传递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好,不愿意送孩子进此类学校。职业教育处于这样的氛围中,导致了一些学校在招生时遇到困难。
其实,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基层技术性人才注入,这些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培养、职业院校的努力。在“术业有专攻”的时代,更急需具有具有专业技能的“大国工匠”。
为了改变这样的认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2019年2月,国务院曾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大量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才,在发展中同样需要现实的政策支持。笔者认为,只有改变对职业教育认知上的偏差,才有可能“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板”。
要改变认知偏差,归根到底还是要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评价。只有给予职业教育同等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偏见才会减少,这对于发展职业教育是极为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