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叶
我走过一条路,一走就是六年。这条路不长,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却带着我越走越远,越走越幸福。
这条路,见证了凤冈人民顽强奋斗脱贫致富;这条路,证明了凤冈的教育事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条路,是我从初出茅庐走向成熟的心路——它在那里,不停换上新衣,却从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
2022年2月27日,结束了新学期的报名工作,我踩着春日暖洋洋的风,从凤冈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公室出发走上这条路。鸟儿在房顶轻快地掠过,栖在了康复大楼的窗台,惬意地享受春日的爱抚。崭新的教学楼,在夕阳的映衬下散发出淡淡金晖,旁边不远处的宿舍楼也伸展着腰,生怕被报告厅挡住了光彩。夕阳让我有些睁不开眼,而新的校门已经建好,它笑着向我招手,告诉我:“我在这,看我多气派!”路过新食堂和加工厂,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孩子们就餐时欢快的身影和工人们辛勤劳动的模样。道路两侧曾经的桂花和紫薇不见了,它们懂得应该在何时退场,为厂房和食堂让出地方。
一墙之隔的凤冈第四小学,与凤冈特殊教育学校睦邻友好10年,见证了彼此的成长。那宽敞的操场、高大的教学楼和绿茵草地上,仿佛还回荡着孩子们奔跑时的欢声笑语。曾经的烂泥潭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却还留在我记忆的深处。记得2015年初见它时的模样,还真的有几分不堪,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或许和它同出一脉吧。每日放学途径四小,我都会感谢它的退场,才让我可以见到孩子们在足球场上纵横驰骋、飒爽英姿的样子。
前面的十字路口,右转就是凤冈县英华幼儿园,我儿子曾在这里上学,我和它算是老朋友了。这些年它默默守在何坝这片土地,哺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为何坝的学前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它身后,是花团锦簇、生物种类多样的湿地公园,每天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我常常在这里跑步,感受着它呼吸的脉搏。可如今的“美人”,在五年前还是一片荒野,挖掘机翻开它的皮肤,给它做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整容。这不禁让人感叹,变得美好付出的代价是疼痛且漫长的,但是又那么值得。
继续往前走,过马路便是凤冈县中医院,宽敞明亮的门诊大楼灯光已经亮起,给前来就医的人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在何坝,看病曾经是一件麻烦事,要乘车去县城,而下午六点公交车收车后,出租车司机也对何坝望而却步——路太烂了,加钱也不愿意去。而如今,在这里看病就医变得便捷,医院就是默默守护着人们健康的天使。
再向前走,曾经的农村信用社搬进了新大楼,富丽堂皇的办事大厅让办理业务的人们再也不用挤在狭窄的门口,而是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吹着空调,等待喊号。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变化,正是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和凤冈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变化的最好证明,农民手里有钱了,银行自然也要换上气派的新装才匹配得上。
最后再走50米,就到“家”了——凤冈第五中学,它是我在凤冈住了6年的家,我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它给了我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我的两个孩子在这里孕育出生,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进入学校。我看着这里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看着这里的花草破土而出,看着这里的老师辛勤耕耘,看着这里的学生茁壮成长,心中充满无限自豪。在这书声琅琅、学习氛围浓厚、充满了朝气的学校生活,是我的幸运。
我今天的回家路算走完了,但这条路还没有完,它向两头延伸,一头向凤冈新农村,一头向凤冈新县城,而这两头的风景更是妙不可言,应该留给这一段路的人来介绍。
短短六年,我看到了一条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外在体现在一栋栋教学楼、一排排商铺、一张张笑脸上;这种变化内在体现在凤冈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办学内涵的丰富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凤冈特殊教育学校,更是向凤冈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春风十里,未来可期。”随着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凤冈教育事业将迎来新的“黄金十年”。我坚信每一个凤冈人定当牢记嘱托感党恩,勇担使命闯新路,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走过的这路,是教书育人的路,我走了六年,今后还有无数个六年。这一路上鲜花烂漫,风景宜人;这一路上人人笑容满面,朝气蓬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