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播风·综合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路记
赵剑平

  ■赵剑平

  王维有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画”,亦即诗名。受此启发,有人反其意取名字叫“画鸣”。名字含蕴一个人一生的志向、趣味,且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广告,无须工商注册,即受法律保护。

  这个人叫张画鸣,是我老家一位书法家。青年时期,他只是县公安局的干警,我那时在县里任文联主席,依稀记得,警察队伍还有一位姓黎的书法家,都是能文能武的。有这种氛围影响,再加上名字里蕴涵的这种文化暗示,这位青年干警就一直有一种追求,要让寂无声息的书画“响”起来。这不,几十年过去,张画鸣成了有名的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遵义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等,这些响当当亮铮铮的名片,可以说离不开一个人心血的浸泡和打磨。

  因为偶尔也写一写字,我退休后还跟书法家们有一些交往。时间一长,交道多了,便感觉文学艺术诸多门类其实是相通的。比如,作为中国文化基本内容的方块字,书法家着力的方向是往里,着重字形本来的间架结构、笔画繁简、风味流变,及至追根溯源,挖出甲骨文这样的原初表达来。而作家则从字义出发,着力的方向是向外的,去追求一种延伸与扩展,字与字组成词,组成词组,造出精确美妙的句子,浑然天成一篇篇或小桥流水或气势如虹的文章。文学创作与书法艺术,可以说殊途同归。我看画鸣的字,若深山中处一片寂静的林子,小风轻拂,偶有黄叶飘在空中,透着一种幽远的诉说,有大河汤汤,有雪花纷纷,有细雨蒙蒙,有小溪潺潺,神秘而宽广,细微而粗粝,既有传统的血脉,又有个性的舒张。县里的领导是市里旅游局长下来的,显然看中了画鸣的字,便让他为国家森林公园九道水写几个字,刻在山崖上。虽几个字,却每一个字都有六百来个平方米,近一亩面积,可以想见其气势。

  摩崖所在的山崖,系大娄山中地地道道的壁立千仞,其险峻却是我在任何地方都不曾见过的。而半山有一洞,当地人叫麻湾洞,巨流喷涌,飞瀑悬挂,其神奇也是我在别的地方不曾见过的。早年间,我曾经走过麻湾洞边上的土地坎,至今忆及那陡坡那山路,还有些心惊肉跳。后来带一个工作队在山谷里开展工作,也只是远观麻湾洞及麻湾洞高耸的悬崖,从不曾走近半步。可现在,这几个字却刻在这座山崖上,无形中挑动了我生命中哪一根神经,仿佛不看一眼,就会一直惦记下去。

  算一种文化加旅游的冲动吧,画鸣叫了一个小伙子一同前往。交谈中,我才知道小伙子叫李双强,还跟我是亲戚。而且我们之间有一种更重要的缘分,他研究尹珍,并创作出《尹珍长歌》,前不久县里还召开了这首长诗的讨论会。作为一个搞文学的人,对“自幼生于荒裔”而后“西南无地不称先师”的古毋敛人尹珍了解虽不详尽,却也如雷贯耳。只是古毋敛所在何处,众说纷纭,你争我夺,都说古毋敛即我乡我土,似乎言之凿凿,无人断,也无人驳。争古毋敛,也就是争尹珍,仿佛历史上只要有一位圣贤,便“仙及鸡犬”,我等即或躺平,名也有利也有,文脉可延续,经济可发展。前有正安知州于钟岳为尹珍讲学的务本堂两千多字的碑铭力辩尹珍为正安人,后有遵义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郑珍选荔波训导时又在其县志中称尹珍为荔波人,今人还有从地理的角度论述尹珍为独山县人的,东拉西扯,不一而足。直到2019年,务本堂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种争论方告一段落。而争论虽然平息,却不过一种裁判,其结果非法律文书,是非曲直,言语道断。文化的东西有多少是说得清楚的呢?没有《史记》,能说清楚司马迁么?没有《资治通鉴》,能说清楚司马光么?我思我想,如果没有一次又一次毁了又建、损了又修的务本堂,怕而今也不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土地有一种信念与意志,不管哪一种文化,如果有“源”无“流”,“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反之,通过“流”,则是可以溯“源”的。正是于漫漫时光中,这片土地对尹珍文化传承的信念与意志,才会对毁损的务本堂多达十多次的重建与修缮,使其屹立不倒,才有今天的辉煌。这里,尹珍俨然成了一种象征,务本堂显然也成了一种符号。

  画鸣不知道我对这一带其实很熟悉,颇有几分神秘地说要带我走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我虽有些疑惑,却也充满期待。上午九、十点钟光景,李双强开车,跟画鸣走在前头。我儿时的朋友刘显明开车,还有两个老同学,一车人跟在后面。经三把车,过瑞溪场,汽车进了山谷,开始在星星点点的农家穿行。而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曾经过往其实不过一片云烟,无从抓握,也无处找寻,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原来蜿蜒的乡间小道,已经被枝枝杈杈的连户路取代。连户路刚刚铺了柏油,或浓或淡的气味,跟层层叠叠的庄稼地散发出来的半生半熟的气味融在一起扑面而来,格外透着一种诱惑。连户路东家进西家出,我们的车也在山谷里转来转去。而走过路过,看见不少人家除了新建新修鲜鲜亮亮的房子,那院坝还停了四个轱辘的汽车,差一点的也摆了两个轱辘的摩托车。我凝视窗外,也沉思着,想从那历史深处搜索这片山野哪怕一星半点的记忆。但这种变化太惊人了,我实在不能把当年那个乡村跟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山谷联系起来,是时光漫漫长长的穿越,还是空间残酷无情的位移?

  前车屁股两个警示灯一下闪了起来,我们的车一抬头,便开始爬坡。一瞬间,我大脑的屏幕上亮了起来,映着年轻人青涩的身影,那是几个在县城读高中的学生。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正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山势陡峭,从上往下还不时有细碎的石头滚落下来,他们躲闪着,仍然勇敢无畏地往上攀爬。眼下,他们放寒假,却赶上山坳凝冻,一天一班的客车根本不可能通行。而年轻人归心似箭,这条路虽险,却很近,便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路上。只是当年的山路而今成了一条通村公路,山势依然陡峭,公路不得不盘山而上。但拐弯抹角,车轱辘转不过来的地方,要打一个倒车,才能继续前进。随着路基抬升,山路也越来越陡,越来越窄。透过挡风玻璃,晃眼一看,人和车都仿佛到了云端,大坡一直往下落着,也一直往上升着,矗立在天地之间,深不见底,也高不可攀。我平日里开“耍耍车”,见这种阵势,心里直发毛,不停地叮嘱开车的朋友慢一点,稳一点。在一个稍缓的斜坡上,跟着前面的车,我们的车也停了下来。趁一刻停顿,大家下车来,站在地上,长吁一口气,这才感觉踏实了一些。刚刚缓过劲来,几头牛便从山上沿着公路奔了下来。只是到了跟前,那牛也训练有素地站住,等放牛人跟上来,这才慢慢地从悬吊吊的路上走过去,渐渐消失在弯道里。

  我们的车停下来给牛让路,虚岩陡坎的,竟狭路相逢,若惊动了“牛魔王”发起疯来,还真闹不清楚会出什么惊险。前车反应快,处置也恰当,大家都对开车的李双强有几分感激。而这时候,张画鸣凑到跟前,叫大家往对面山上看。我一愣,一下意识到车停在这里,原来不单单是为了给牛让路。顺着张画鸣手指的方向,云朵在半空飘浮,对面悬陡陡一座大山半遮半掩的,透着片片模模糊糊的红。山里的风一阵紧似一阵,不一会,半天灰蒙蒙的云雾被驱散了,东一丝西一丝的,天地间又一片清朗。这时候,眼前红光一闪,“九道水”—几个扎眼的大字从对面峭壁透了出来,竟然刻写在一重深灰色的山岩上。悬崖是大山的脸,巨大的崖壁便是大山的脸面。我千百次地或车行或脚步丈量的九道水森林湿地,其实就在这座大山上,可从来没有人把它跟这座大山联系在一起;而大山腰的麻湾洞瀑布,其实正是丰盈神秘的九道水的地下渗水形成的奇观。只是早年间,人们在洞口砌了堤坎,修渠引水,在山脚建了一个水电站,缓解局促的地方电力供应。水断了,瀑布自然也消失了。而现在,“九道水”几个字在崖壁上一凿,不仅一下扩大了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的体量,还为高原贵州那些神奇的自然景观作了一个科学的注解,那就是只有这些形成高原的大山,才是这一切美好事物的根脉。同时,九道水摩崖在天地间一立,已经远远超越了招牌和广告的意义,而是一个时代升华与进步的标识。可以想见,眼下国家电网布满大娄山村村寨寨,而九道水风景区最终会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再现麻湾洞飞花泻玉的瀑布景观……

  平视且正视,这个位置确也是观九道水摩崖的最佳位置。听画鸣介绍,这几个字往上凿时,仅搭架子,要在崖下找一块宽阔的平地都难,工人只有削高填低,水泥浇铸篮球场大小的一块基座,随着架子一层一层往上延伸,竟有如埃菲尔铁塔般的巍峨雄壮。而崖壁并非刀砍斧切,从上往下放的吊绳,绳吊在岩石上不停地晃荡和磨损,闹了几番惊险。毫无疑问,与我所知道的赤水河边吴公岩美酒河摩崖相比,九道水摩崖未必有它大,但一定比它险峻。我琢磨这两处其实都属现代摩崖,含蕴了鲜明的自然风物特征,包涵一种地方精神的提炼,大多导引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比如美酒河摩崖,我的印象是20世纪刻写的,短短二十年,有如旗帜一样召唤和指引,赤水河两岸仿佛被其笼罩,迅速发展白酒产业,产值增加数十倍,最终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而九道水摩崖呢,则更多是一种精神向往。“九”并非一个数词,而是一个形容词。中国文化中,“九”具有丰盈繁富之意,“九道水”真正彰显了这座山的魅力与蕴藏。我感慨在全社会抓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县里能够瞄准九道水这一个“眼”,果断通过摩崖这种形式,不论是景观的补充,还是一种意识的强调,将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大力宣示,非独到眼光不能成其高标,无非凡魄力不能成其雄伟。摩崖是一种文化事物,既如此,它也是一种浮现,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所知家乡正安新时期被国家认可的文化名片,除尹珍务本堂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文化部授予称号的“小说之乡”“吉他之乡”,以及推波助澜的文学沙龙、安场围鼓等等。前者为一种历史文脉的延续与演进,后者为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不仅纵向上有迹可循,且横向上也有盛大的覆盖成为气候。而九道水摩崖,从始到终,则昭示一种文化信念。如果按时间顺序而论,这几者之间其实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联。

  我们一行人还在山路上。但只要一直走下去,从连户路到村村通,再到县乡道,最终会走出崎岖山路,走上通往世界的高速公路。尹珍北上中原如此,当代人如张画鸣、李双强,他们对文化的经营亦如此。只要有不灭的信念,拿出走山路的精神来,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文化的辉煌才会到来,文明的光芒才会照亮我们摆脱蒙昧和贫困,走向美好的明天。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播风·综合
   第04版:播风·文化
山路记
七十二道拐
遵义晚报播风·综合03山路记 2022-11-20 2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