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言
由遵义去重庆,必须经过大娄山上的七十二道拐。在崇遵高速公路未通之前,这段颇不平坦的山道,是旅客必经之地。因此,我也就在它的怀里奔走过若干次。
一弯一拐,又一拐一弯,弯弯拐拐,这七十二道拐,总也数不清楚,不是多了,就是少了。现在好了,有了高速公路,人们不必在黔北高山之上辛苦奔驰了,一个长达四千米的隧道贯穿其中,数不清的拐拐弯弯,一下变成坦途,风驰电掣,好不快哉!
当然,坐在奔驰于七十二道拐脚下高速公路上的车里所见,是远远没有过去在高岗之上看到的景色多,真要看看大娄山苍茫、辽阔、雄浑的美景,还需在七十二道拐里行走一番。
七十二道拐,位于桐梓县境内的新站到楚米之间的凉风垭山上,属于国道210线的一部分,最高处海拔约1450米,最低处海拔约800米,全长约12千米,这段被人们称为全国有名的“魔鬼路段”,是210国道最险峻的一段。这段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像一条白色带子萦绕在大娄山上,由山顶蜿蜒迂回到谷底;又似一条巨大的长龙,盘亘于高峦之上,颇为壮观。
遥远的川藏线上,也有一个被人们称为的七十二道拐,与黔北的七十二道拐齐名,但黔北的七十二道拐,已经被人们定为“神州第一弯”了。为此,桐梓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3月,将桐梓人胡大宇所撰的《“神州第一弯”记》勒石立于此,内文如下:“夜郎古国天下奇景七十二弯,游者纷至,智者留诗,韵流长,武运宽。骚人墨客尽忘返,五洲游人乐翩跹。巧夺天工人称羡,竹帛青史美名传。”
1933年,重庆至贵阳的川黔公路建成,从凉风垭口西侧,依蒙山过牛滚凼、花秋坪、刘家大坡下三场口,长1806千米。由于山高林密,许多路段荒无人烟,冬季常有凝冻,行车极其困难。1935年,当时的贵州省政府拨款,将原路改从凉风垭盘亘至新场,由海拔800米左右爬高至1450米,在12千米长的地段上,便诞生了七十二个回头弯。这样,巍巍峨峨的大娄山,即出现了一个神奇的七十二道拐。曾几何时,这险峻的弯拐上,练就了贵州及外省的一些驾驶员过硬的本领。
七十二道拐坡陡弯急,有几处刚转过弯来,驾驶员还没来得及回方向盘,前方又是弯道了,简直忙不过来,双手犹如在方向盘上“舞蹈”。昔日,当遇冬季大雪封路或凝冻时,在七十二道拐上堵车三五天是常事,驾驶员们只能守候在车上,当“山大王”了。
七十二道拐与位于黔西南州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同为抗战公路。在神州那段极为艰难的岁月,它们身上同时担负了运载抗战物资的任务。
1985年,美国客人谢伟思陪同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撰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重走长征路来到遵义,我在接待他们时,谢伟思站在雄伟的娄山关上,对我诉说着20世纪40年代,他随援华部队驱车经过七十二道拐与娄山关所见到的场景,对七十二道拐的印象十分深刻而难忘,真想重返故地一游。但因时间紧迫,未能使他如愿,留下遗憾。
自从有了崇遵高速公路,让黔北高原上的这一处胜景,一变而为从它的腹中鸣着汽笛呼啸而过的一个长长的隧道——凉风垭隧道。两年前的一天,我突然想去看看曾经的七十二道拐,别后多日,究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于是叫儿子开车送我与老伴前往。
七十二道拐依然是旧时容颜,但路面平整略宽了,而且每道弯拐处均立一标志,不像过去那样每过一处即心中暗记一下,其结果常常得不出七十二这个准确的数字来。而今,在弯拐适当之地,又建一观景台,立“七十二道拐”石碑,让来此登临者一睹“神州第一弯”壮阔的风采。我们去参观的当日,见有许多小车迤逦而来,均为专门来此旅游观光者。
鉴于凉风垭七十二道拐地域凉爽,离重庆又近,于是便成为炎炎夏日重庆人纳凉的胜地。这里的人们,于拐弯处风景好的地方,纷纷修建民宿或农家乐之类的房屋,供重庆人来此消夏。昔日宁静的七十二道拐,今天变得颇有生气。有感于此,我写了一首打油诗:七十二拐如蛇行,一弯一拐有风景。山庄处处惹人爱,绿水潺潺语声轻。习习凉风拂面过,嘤嘤山鸟穿翠林。避暑佳地属首选,引来川客步不停。
据闻,自2008年起,七十二道拐附近的村民,每年均举办以“凉爽大娄山·乡村生态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节,大力围绕“富”字做文章,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山青、水美的新环境,使七十二道拐沿线成为黔北避暑、休闲、度假、旅游的乐园。
“神州第一弯”凉风垭七十二道拐,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历史深处,充分见证了贵州交通的时代发展和变迁,同时也见证了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