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4年08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遵义:改革赋能 乡村展新颜

  记者  李燕  杨梦云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黔北大地气象万千。

  茶香湄潭,民居变民宿,全县28个乡村旅游点、300余家民宿实现营收近8000万元;

  丹青赤水,全流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路径,着力破解产业项目用地制约瓶颈;

  仡佬道真,“职责权限明晰化、机制挂牌精简化、减证便民常规化、决策事项公开化”的“四化”模式,提高了村级办事效率;

  ……

  改革换新颜。遵义市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农村改革全过程,注重改革红利释放机制科学设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走出了一条改革与发展良性互动、红利与福利相互支撑的遵义特色农村改革之路。 

  “改”出土地新活力

  在全国首批1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湄潭县,一系列农村改革的举措通过试验、推行,取得了明显效果。“小榨油坊”诞生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改革经验,成为稳定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重大法律政策的改革发源地之一;“四确五定”奠定了实践基础;“五明五定”推动了国家相关法律的修改…… 

  走进湄潭县鱼泉街道仙谷山村陈家坡组的茶园里,三五成群的茶农穿行在茶垄间,娴熟地将一个个嫩芽采摘下来,放入茶篓。依托湄潭县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优势,深圳一家名为五十三度茶运营的公司通过集中流转的方式,在仙谷山村流转了420余亩茶园,并通过办理茶树林流转经营权“一亩一证”,成功引入25名茶园主。

  将村里的闲置土地、茶园进行统一管理、打包宣传,在扩大当地农产品知名度的同时提高土地附加值,当地茶农还可以获得茶园流转费、茶青采收补贴两笔收入。同时,镇、村通过茶园流转,参与茶园“一亩一证”办理、协助茶园管理等获取服务费,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这样的改革模式,将“沉睡”资源和闲置资产入市交易,引入金融“活水”,有序推进了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等一系列改革进程。

  有了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引领,遵义各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四在农家”“三权分置”等改革经验,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力量。

  汇川区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完成后因地制宜,率先实施“一块地”改革,通过重新确权、综合整治、规模经营等方式打破土地界限壁垒,破除土地分散经营困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革命取得新进展,入选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

  正安县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源资产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全县建立150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867.45万元,实现全面消除“空壳村”。

  “改”出农民新生活

  七月的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风吹稻浪、蔬果飘香、新农人忙。

  在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黄瓜、茄子,再将它们进行筛选、打包、装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考察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花茂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跃而上闯新路。

  “寻找农业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是花茂村改革的第一招。2016年,花茂村依托山东寿光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种植技术,创建了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从老百姓手中流转一些土地到村级合作社,让零散的土地集中成片,大力发展起水稻和蔬菜种植,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农业新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年间,花茂村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因地制宜将旅游、农业、文化等深度融合,打造出以红色旅游、田园旅游为主的特色乡村旅游景区,赋予了乡愁文化新内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84元增加到2023年的25479.3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292.5万元。

  数字的背后,是改革之变。而老百姓的笑脸,就是检验改革效果最好的“试金石”。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门前的笑脸墙上,一张张笑脸饱含着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感慨。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坦言,如果没有一系列的改革和持续的努力,花茂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纵观黔北大地,从田间地头到农家院落,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改革的浪潮始终生生不息。遵义儿女积极探索、敢闯敢试,以农业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六大提升行动”和促进农民增收“四增行动”为抓手,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突出抓好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聚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还乘势而上“改”出了乡村振兴新风貌,让脱贫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

  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3%、15.8%,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动态清零。

  “改”出乡村新风貌

  从乌江之滨到大娄山脉,从仡佬山乡到赤水河流域,改革的春风吹遍了黔北高原的山山岭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遵义市着力在深化农村改革上积极探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探索形成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确五定”等首创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等方面成果入选全国优秀改革典型案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各类资源要素。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强化所有权、巩固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始正式履行土地所有权主体职权,140余万户农户拿到了全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大约20%的耕地通过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的集中连片经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市通过改革组建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800余个,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610余万人;用于经营的房屋、农业基础设施、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等经营性资产总值超90亿元。

  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着力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市现有家庭农场82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00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50余家,常年社会服务面积达110万亩。

  建立“定组织明主体、定地块明权属、定途径明方式、定平台明市场、定比例明分配”的入市改革路径,取得“土地得以盘活、建设得以空间、产业得以发展、集体得以壮大、农民得以利益、农村得以治理”的改革效果,汇川区、赤水市、湄潭县确定为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地区。

  聚焦区域公用品牌管理、现代种业发展等重点改革任务,明确“修订准入标准、加强分级管理、统一包装设计、建立双品牌发展体系”等20条推动农业品牌建设的支持措施,构建起“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围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良种选育和试验示范、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重点任务,初步建立起全市“种子、种苗、种畜、种禽”现代种业发展长效机制。

  围绕“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业八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和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构建全面升级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改革释放发展动能,乡村振兴迎来“丰”景。202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972.81亿元,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8元,同比增长8.2%。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聚焦
报头
遵义:改革赋能 乡村展新颜
遵义车务段累计发送 旅客突破100万人次
图片新闻
遵义晚报一版要闻01遵义:改革赋能 乡村展新颜 2024-08-04 2 2024年08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