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5月8日至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此举引发社会关注。(5月11日新华社)
有关方面制定上述新国标非常及时、必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扩大,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应用越来越广。这类新型车门把手的优点是美观大方、减少风阻、科技感更足,但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旦遭遇车祸等事故,车内乘员面临逃生、救援风险。
汽车车门是车内乘员遇到危险时的逃生之门,但不少汽车发生碰撞后车门却打不开,让人逃生无门。究其原因比较复杂,既可能是车门锁系统故障,也可能是电子控制系统故障,还可能是车辆变形导致车门被卡无法打开……但技术性缺陷是不该发生的。
拿隐藏式车门内把手来说,虽有鲜明优点,但遇到碰撞、起火等事故时,如果发生断电失效,车内人员的逃生之路就被堵住了。即便系统正常,但没有明显、统一的标志,也会增加车内乘员的逃生难度。因此,完善国标填补空白才能确保车内乘员逃生有“门”。
为此,上述新国标特意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等。
不难看出,新国标草案既汲取了相关事故的教训,也吸收了业内人士的建议。此次公开征集意见,还会收到不少意见建议进行完善,最终实施的新国标,必将做足“安全文章”,为消费者打开逃生之“门”。
作为车企,在研发产品时不能只图车门把手美观,安全远远比美观更重要。此前已经有车企负责人承认设计不足,透露正在研发“极端情况下更好开”的门把手,新国标将为企业提供权威指导。另外,作为车主及车内其他乘员,也要深入了解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特别是遇到危险时要懂得如何科学打开车门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