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言
在我十来岁的时候,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之初,一日,父亲的一个好友邀约他去老城(今公园路口)的一家豆花面馆去吃豆花面。父亲的友人说,这家豆花面制作考究,特别好吃。父亲去的时候,带着我一同前往了。
儿时眼中的这家豆花面馆,并没有一个像样的铺面,如同步入一个寻常人家。在大约一百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盖着几间小茅屋,但室内清洁雅致,粉刷洁白,就如同步入一个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庭院,人们就在这茅屋庭院里品尝主人制作的豆花面,亦颇有情趣。
这家豆花面馆的主人李筑屏,时年五十岁左右,见父亲的朋友到来,他们大概相识,也忙着上前招呼。筑屏先生面部皮肤光洁,腰板挺直,鼻下有两撇小小的短须。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第一次品尝这么鲜美别致的小吃,便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
据李筑屏次子李炎林老师著文介绍,其父制作的豆花面云:
李记豆花面之工艺,要诀为:其一,优选上等黄豆,手工磨制成软绵宜人之水豆花。其二,以足量鸡蛋,适量碱水调和精面。手工揉和,压制成柳叶宽面。其三,精制臊子,此为“李记鸡丁豆花面”绝妙口感之关键。其法为,猪腿肉去筋、膜切丁,鸡腿肉、鸡脯肉切丁,鱿鱼海参、香菇等切丁,过滚油断血去腥,再以上等甜面酱、豆瓣酱、糍粑海椒、料酒等炒至断生,投入数种天然佐料。最后以鸡骨、猪骨熬制之浓汤,细火慢煨,收浓汤汁。其上席之时,呈于食客案前者,乳白豆浆煮制黄金面条,绵软豆花如白云飘渺。蘸水碟中,臊子玲珑红亮,宛如琥珀,缀以绿色鱼香草,色如翡翠,异香沁脾,可谓色、香、味、形无不佳,而口感之妙,食者无不称奇叫绝。
李炎林老师的这段美文,对先父关于豆花面的食材、选料、工艺、制作等作了精彩的描述。感谢李氏后人写下关于遵义名优小吃豆花面的详尽介绍,当然更要感谢李筑屏先生一手独制的这道遵义名优小吃。
在“李记”豆花面未出现以前,遵义民间就有吃豆花面的习惯,特别是在庙宇里面。因为和尚、尼姑素食,于是各庙宇里便用这种简单又合口味的豆花面招待入庙者,一般就是用油辣椒蘸豆花面。通过筑屏先生精心改良,便将这种民间小吃的美味做到了极致。于是,“李记”豆花面此后便享誉遵义新老两城,成为与鸡蛋糕、羊肉粉齐名的名优小吃。
现在的遵义街头,有不少的豆花面馆,有时,我也偶尔去品尝一下,不管谁家面馆,无非均是用豆花面蘸油辣椒,油辣椒里只放一小勺肉丁,再撒上几叶鱼香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蘸水,亦让食客喜欢,每有人们光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