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体强
今年5月22日,主题为“共创新时代,点亮中国梦”的全国文艺汇演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基地举行。此次节目由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非遗表演组成,其中市级非遗遵义市播州区团溪花灯《红军灯》《解放军剿匪记》受邀参演。5月26日,团溪花灯表演团队载誉归来,5月28日,我在团溪镇万桶寨观看了这两个剧目。
花灯是汉族人民欢庆节日、祝福吉祥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融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体,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和我国北方秧歌、东北二人转同属一个类型。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贵州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关于贵州花灯艺术的最早记载典籍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的《平越直隶州志》,说:“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群手提花篮灯,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十二月采茶》之歌。”另外,在郑珍、莫友芝编撰的《遵义府志》中也有所记载:“正月以姣童扮男女,一执扇,一执手帕,边唱歌边跳舞唱《采茶》。”其中,《风俗篇》这样写道:“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世装随月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俯仰,极态增妍,谓之闹元宵。”那时,花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存在,而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一般来说,贵州花灯戏分为四路,分别是东路花灯(分布于铜仁、印江、思南、德江、石阡等地)、南路花灯(分布于独山、福泉、罗甸等地)、西路花灯(分布于安顺、普定、平坝、黔西、大方、金沙、水城等地)、北路花灯(分布于遵义、湄潭、余庆、赤水、仁怀等地)。花灯戏在贵州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和手帕为道具表达情感。
贵州花灯舞蹈的步法繁多。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角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一生一旦)、“三小”(一生二旦),逐渐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人物角色,有的行当还有多类别细分。贵州花灯戏的传统剧目已收集到三百余出。2006年6月,思南的土家花灯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期花灯歌舞的角色,一般是一个丑角和一个旦角。丑角叫“唐二”,旦角叫“幺妹”,也有叫“干哥”“干妹”的。播州区花灯是城乡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主要有团溪蔡家花灯和泮水花灯两支,尤以团溪蔡家花灯最为出名,也是贵州花灯中的佼佼者。
花灯既有饱满的激情、激昂的音乐,又有曼妙的舞蹈,剧中花灯音乐、花灯歌舞的恰当运用,使观众通过大开大合的气势和气韵流畅的节奏,在艺术享受中体会到花灯剧的魅力。
近年来,虽然花灯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多以老百姓为主,但表演技能有待提升,传承发展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蔡家花灯源起于播州区团溪镇的前进村,后逐渐在全镇流传开来。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文艺作品传播形式的改变,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蔡家花灯也面临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就其传承而言,我认为应该从专业传承和业余传承两方面来进行。专业传承自然是针对专业的演员、编剧和作曲来说的,县、镇一级的挂牌剧团当然应该继续发展下去,而且应该对其演员和作曲、编剧等进行定期的文艺培训与考核,让团溪花灯在不失去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得以创新和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区有代表性、有名望的花灯老艺人要承担起物色合适传承对象的任务,以符号记录和口传心授相结合的办法来保证花灯的传承。当然,最有效的途径是从学校的教育抓起,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契机,积极编撰地方教材,使团溪花灯能够在政策的扶持下进入学校课堂,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据悉,每年团溪民间花灯协会均会在节庆期间举办花灯文艺表演,吸引社会各界花灯爱好者前来观看,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基层文化繁荣,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