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卖酒 干过杂工
近日,他在市酒业协会、仁怀市酒业协会举办的年会上,获得了中国酱香酒优秀企业家、首届酱香酒产业“红高粱”奖个人奖:营销创新奖。借此机会,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熊宏飞1971年出生在茅台镇,是一个从小耳濡目染酱香酒酿造过程,闻着酒香长大的商人。14岁初中毕业后,他到一家酒厂上班,后来又在茅台酒厂的一个车间干了三年。之后,由于个人原因,他离开了茅台酒厂。
1996年,他转战销售领域。刚开始接触销售工作,他也是在一路摸索中才打开了局面,为此,也吃了不少苦头。那时,为了在辽宁一个很火爆的烟酒批发市场打开销路,他免费为别人当小工。他说:“为了让一个批发店卖自己推销的酒,我免费给别人当搬运工,干杂活。”
渐渐地,诚实勤劳的他赢得了店主信任,销售的酒顺利进入了该市场。这之后,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回忆道:“五星茅台特别好卖,我刚把酒拉到市场上,车门一开,就被其他经销商抢光了。”
干销售工作的同时,他也对酱香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并成为了高级勾调师。随着销售业务增多,销售网络逐渐建立了起来,他也开始筹划建立一家集酱香型白酒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
1999年,他在石家庄参加一场糖酒会时,偶然的机会,和几个东北的经销商朋友聊天,谈到湖北有一款“泥坑酒”特别好卖。大家还打趣,这款酒名字不好听,在东北话里又叫“埋汰酒”,还不如改名叫古坛酒好。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熊宏飞越想越觉得这个名字寓意好,为此整整想了一晚上没睡着觉。参加完糖酒会后,他直接赶往北京,在商标总局把古坛二字注册成了认证商标。
当时,注册商标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来,安徽有一家酒业公司也是注册的古坛,如果这家公司提请复议,这个商标就注册不下来。熊红飞说:“我也为此担心了很久。”尽管如此,后来还是成功地注册了古坛商标,他也在茅台镇创办了古坛老窖酒厂。
“互联网+大数据营销”助力 年销售酒800多万瓶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古坛酒厂出产的酱香系列酒产品不断得到市场认可,销售渠道也逐年增多,销售额不断得到刷新。熊宏飞的酒事业越做越大,在深圳、成都都注册了公司。
2015年,在他的带领下,古坛酒业销售公司运用其创立《互联网+大数据营销》模式,创造当年酒类单品出货量800万瓶的销售量,成为运用互联网+酒类营销的典型案例。他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个行业都面临着互联网+、转型,酒类行业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线上赠送有品质的酒,再带动消费者消费酒,运用这样的方法取得了成功。”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熊宏飞给记者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非常热衷互联网科技的老板,对互联网运用的模式原理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说:古坛酒业就是运用递增的大数据营销,建立了直销平台,省去了经销商环节,把最大的利益返还给消费者。
互联网+大数据营销的成功,让他对如何建立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企业做大了,我们要做文化,卖酒也要卖精神卖文化。”他说。
如今,他瞄准了酒旅文化,下一步,他将在茅台镇打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酒坛,并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我还要建立茅台镇独一无二的天然溶洞窖藏酱香酒的旅游景点,做好古坛酒业的酱香酒文化。”
(酒周刊记者 杨先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