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燚
近期,2025“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中国竹都”赤水市召开。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的当下,赤水的实践为“以竹代塑”从倡议走向落地提供了宝贵样本。
赤水“以竹代塑”的底气,源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国家政策布局。我国拥有701万公顷竹林,竹类植物占世界半数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25年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的目标,而赤水恰是这一战略的精准落点。赤水培育10余家相关企业推出3大类100余个单品,预计2025年总产值突破百亿元,用具体数据诠释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可能。
赤水的探索,直击“以竹代塑”的核心痛点。当前竹制品成本高、加工自动化不足、龙头企业缺失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规模化发展。赤水通过打造“竹制品产业园”和“纸浆模塑聚集区”,推动企业集聚;借助大会达成政企、产销合作协议,畅通发展链路,正是对“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这种“园区+企业+市场”的模式,既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为技术协同创新提供了土壤,为破解行业难题提供了实践路径。
赤水的创新实践,还在于构建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竹子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热带雨林的1.33倍,大规模发展竹产业本身就是固碳减排的重要抓手。赤水竹产业已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让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形成了正向联动。
当然,“以竹代塑”的全面推广仍需跨越诸多关卡:从提升竹材30%以下的利用率,到攻克机械化采收加工技术,再到培育消费者认知习惯,每一步都需要持续发力。
当一根翠竹从山林走向生产线,化身餐具、建材、文具等各类制品,它承载的不仅是替代塑料的环保使命,更是我国以绿色创新应对全球挑战的责任担当。赤水竹海的涛声,正在奏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