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作为节日食品,月饼销售时间较短,通常情况下集中在中秋节前两周。中秋过后,包装精美、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夜之间从“宠儿”变为“弃儿”。那些卖不完的月饼,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每年中秋节一过,都会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据悉,正确处理剩余月饼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打折贱卖,二是下架发回厂家处理。而“发回厂家处理”最为关键,因为厂家一般都会根据退回月饼本身的状况进行处理。如果月饼还在保质期内,则会粉碎处理,将其磨成饲料。如果过期,则采用其他方式处理,损失由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退市月饼要监督销毁,但执行得是否到位,仍是谜团,并不能排除有个别唯利是图的厂家存在。这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把剩余月饼的馅料加工再利用,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为了防范此类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一方面,加大对月饼生产销售环节的日常巡查频次,在中秋节前后等关键时间节点,重点检查商家是否存在违规处理剩余月饼的行为,确保打折贱卖的月饼符合质量要求,发回厂家处理的月饼有规范的流程和记录。另一方面,对于违规的厂家和商家,依法予以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力。同时,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若发现商家有违规处理剩余月饼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
处理中秋佳节之后的“甜蜜负担”,不能仅仅依赖企业自律,而应推动其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的方向迈进。唯有针对剩余月饼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监督机制,方可对其去向及处理情况实施有效监督,从而切实遏制“陈馅糕点”或“陈馅月饼”危害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