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出行焦虑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吴 霞

  国庆中秋长假尾声,公安部网安局发布警示:不法分子盯上机票退改签环节,利用旅客“担心耽误行程”的心理设局,不少人既误行程又失钱财。

  旅客的出行焦虑本是对顺利行程的期待,却成了骗子的突破口。出发前突接“航班取消”电话、热门线路被告知“只剩2个改签名额”、第三方订票后难核订单时,旅客的慌乱感会放大。骗子一句“1小时内不办就无法安排行程”,易让人失判,进而点击陌生链接、输银行卡信息、向“官方账户”转账。

  此时旅客并非无警惕,而是焦虑盖过理性——假期出行关乎团聚或工作,行程受阻的时间与机会成本,让他们难承受“多等一分钟核实”的“风险”,这恰是骗子突破心理防线的关键。

  第三方订票平台的信息壁垒,也为骗子提供了便利。部分旅客通过非官方渠道订票,查订单不便,骗子谎称“平台故障需重办票务”时,旅客难第一时间核实。

  如今在线旅游平台虽多,却存在信息同步慢、客服响应久等问题,旅客遇“紧急退改签”时,难从官方获准确信息,只能被动信来电者,信息不对称既增焦虑,又给骗子“混淆视听”的空间。

  破解此骗局,需旅客、平台、监管部门形成“事前预防、事中阻断、事后打击”的合力。旅客要学会“给焦虑降温”:接退改签通知先冷静,牢记正规操作不会“主动来电、索敏感信息、要转账”,哪怕再紧急,也花1分钟通过航司官方渠道核实,且尽量选官方订票,若用第三方则提前存官方客服方式。

  第三方平台需打通信息壁垒:在订单页显眼处标航司官方客服电话,遇“航班取消/延误”时,第一时间推送官方通知,而非让旅客等陌生来电;订票成功后自动弹出“防骗要点”,用通俗语言教用户辨骗局,从源头减信息差风险,毕竟平台不仅要供订票服务,更要保用户财产安全。

  监管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严惩不法分子,用技术监测陌生来电、拦截“诈骗号码”;联合航司与支付平台建“资金拦截机制”,发现向可疑账户转账时预警暂停;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宣传,将防骗方法传给更多人,让“遇事先核实”深入人心。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公益广告
“以竹代塑”的创新实践与生态担当
从“网红”到“长红”县域旅游的必然性突围
五两螃蟹一两绳,“粗绳绑蟹”几时休?
处理节后月饼不能仅靠企业自律
别让出行焦虑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愧疚教育”:善意初衷岂能通过不当形式实现?
遵义晚报时评03别让出行焦虑成了骗子的“提款机” 2025-10-12 2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